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学路网查询工具诗词 吕公著
古诗
古诗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诗人介绍

吕公著

吕公著   lǚ gōng zhe

宋代诗人收录作品:26首

(1018—1089)宋寿州人,字晦叔。吕公弼弟。仁宗时登进士第。英宗时知蔡州。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初,知开封府,为御史中丞。反对行青苗法,言吕惠卿奸邪不可用,出知颍州。起知河阳,召还知审官院,寻同知枢密院事。哲宗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辅政,废除新法。三年,恳辞位,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卒谥正献。

本    名 吕公著
别    称 吕正献、吕申公、小吕申公、吕司空
字    号 字晦叔
所处时代 宋代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寿州
出生时间 1018年
去世时间 1089年3月17日
主要作品 《二十二日晚步天津次日有诗》《分题得瘿林壶》《恭和》《归洛寄祖择之龙图》《和王安之六老诗》等
主要成就 元祐当国

人物生平

嗜学有行

吕公著从小好学,以至废寝忘食。父亲吕夷简对他器重惊异,说:“今后必定为王公辅臣。”后因恩荫补任奉礼郎,并进士及第,召试馆职,没有赴任。任颍州通判,知州欧阳修与他结为讲学之友。后来欧阳修出使契丹,契丹皇帝询问宋朝学问德行之士,欧阳修首先以吕公著回答。后判吏部南曹,宋仁宗奖许吕公著淡于名利,赐给五品官服。又被任命为崇文院检讨、同判太常寺。寿星观营造真宗神御殿,吕公著说:“先帝已经有三神御殿,但不停地建立,岂不是祭祀没有丰厚父庙之义。”后进官知制诰,三次上疏辞谢。改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读。

濮议之争

主词条:濮议宋英宗亲政时,加吕公著为龙图阁直学士。当时正议论追崇英宗生父濮王赵允让,有人建议称呼濮王为皇伯考,吕公著说:“这是真宗来称呼太祖的,怎能施于濮王。”等到下诏称亲,而且分赐讳号,吕公著又说:“称亲则有两个父亲的嫌疑,濮王讳可以避于陛下面前,不应与七庙同讳。”吕诲等人因此事被调离朝廷,吕公著说:“陛下即皇位以来,纳谏之风没有彰扬,而且多次贬退谏官,何以风示天下?”英宗未听从。吕公著便请求补外任,英宗说:“学士为朕所器重,怎能离开朝廷?”吕公著一直请求,被任命为蔡州知州。

因时劝谏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赵顼即位,召吕公著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当时司马光因论事被解除御史中丞之职,回到经幄。吕公著封还诏命说:“司马光因举职赐罢,这是为有言事职责的人不能尽其言。”诏令以告示形式直接交付阁门。吕公著又说:“制命不由门下省,那么封驳的职责,因臣而废弃。希望陛下治臣的罪,来端正纪纲。”神宗示谕他说:“之所以流放司马光的原因,是依赖他劝学而已,不是因为言事的缘故。”吕公著一直请求,最后被神宗解除了知通进银台司之职。熙宁(1068年—1077年)初年,吕公著任开封知府。当时夏秋久雨,开封发生地震。吕公著上疏说:“过去人君遇灾,有的恐惧以致福,有的简诬以致祸。陛下以至诚待臣下,那么臣下思虑尽诚以回报,上下至诚而变异不消失的,从来没有。做人君主的只有除去偏听独任的弊端,而不被先入之语所蒙蔽,那么就不会被邪说所乱。颜渊问为邦国之道,孔子答以疏远奸佞之人为戒。大概奸佞之人惟恐不顺合君意,那么其势必容易亲近,正直的人惟恐不符合大义,那么其势必容易疏远。只有首先格王端正此事,没有事正而世不治理的。”礼官遵用唐代旧例,请求神宗五月临御大庆殿接受朝拜,因而上尊号。吕公著说:“陛下正超越汉、唐,追复三代,何必在阴盛的日子,为不符合礼义的朝会,接受无益的虚名?”神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争论青苗

主词条:王安石变法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吕公著奉命编修《英宗实录》。六月,任御史中丞。熙宁三年(1070年),当时王安石正颁行青苗法,吕公著极言道:“自古以来有作为的君主,没有失去人心却能图治,也没有能胁之以威、胜之以辩却能得人心的。过去所谓的那些贤能之人,现都认为青苗法是不对的,但发出议论的人把这一切诋毁为流俗浮论,难道过去都是贤能而现在都是不肖吗?”王安石对他的话感到愤慨。神宗让他荐举吕惠卿为御史,吕公著说:“吕惠卿固然有才能,但奸邪不可以任用。”神宗把这话告诉王安石,王安石更加愤慨,诬陷吕公著恶语中伤,神宗于四月初八贬吕公著为颍州知州。熙宁八年(1075年),彗星出现,神宗下诏求取直言。吕公著上疏说:“陛下临朝希望治理国家,时日已经很久,但左右前后,没有人敢直言。致使陛下有想治理天下的雄心,但没有致治之实,这是任事大臣辜负了陛下。大概士人的邪恶正直、贤能不肖,已经素定了。现在则不是这样,前不久所荐举,认为是天下最贤能的人;但后来被贬逐,认为是天下最不肖的。其于人才既然反复无常,那么于政事也违背常理不加审慎了。古代为政,开始不为百姓所信服的有之,像子产治理郑国,一年后人们怨恨,三年后人们歌颂。陛下垂衣拱手希望成功,于此七年,但众人的陈述,与以前相比也没有什么不同,陛下难道没有察觉吗?”后被起用知河阳军,入朝提举中太一宫,调任翰林学士承旨,改任端明殿学士、知审官院。神宗慢慢同吕公著谈论为治之道,便涉及佛老之学,吕公著问道:“尧、舜知道此道吗?”神宗说:“尧、舜难道不知道?”吕公著说:“尧、舜虽然知此,但惟独认为知人安民是难事,所以成为尧、舜。”神宗又说唐太宗能以权智驾御臣下。吕公著回答说:“唐太宗之德,以能屈己从谏而已。”神宗对他的话表示赞许。元丰元年(1078年)九月十四日,吕公著与枢密直学士薛向同知枢密院事。有人打算恢复肉刑,建议取死囚试验劓刑、刖刑,吕公著说:“如果尝试这些还不死,那么肉刑就会实行了。”便停止。当时西夏梁太后幽禁夏惠宗李秉常,朝廷将要大举征讨西夏。吕公著说:“兴问罪之师,当首先选择主帅,如果没有合适的人,不如不举兵。”等到兴兵时,秦、晋二地民力大困,群臣们不敢上言,吕公著多次上奏兴兵的害处。元丰三年(1080年)九月二十九日,吕公著任枢密副使。元丰五年(1082年),吕公著因病乞求离职,于四月二十六日被罢为资政殿学士、定州安抚使。不久,永乐城陷落(即永乐城之战),神宗临朝叹息说:“边地百姓疲敝如此,只有吕公著向朕说过而已。”便移其为扬州安抚使,加资政殿大学士。将要立太子赵佣(即宋哲宗赵煦)时,神宗对辅臣说,应当以吕公著、司马光任师傅(指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

守成良相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初五,哲宗即位,由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听政,守旧派再度执政。吕公著以侍读的身份返回朝廷。高太皇派使臣迎接,询问他所想要说的,吕公著说:“先帝本意,以宽省民力为先务。但建议的人以变法侵夺百姓为务,斥去所有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因此日久而弊端更深,新法颁行而百姓更加困苦。诚然能得公允正直之士,讲求天下利弊,同心协力而为之,应该不难。”吕公著到朝廷后立即上十事疏,认为人君即位,要修德以安百姓,修德最要紧的也是首先要办的是“学”。有十件事最为重要,这十件事是:畏天、爱民、修身、讲学、任贤、纳谏、薄敛、省刑、去奢、无逸。又请求备置谏官,以开言路。同年七月初六,拜尚书左丞。元祐元年(1086年)闰二月初四,拜门下侍郎。同年四月十五日,吕公著被授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当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一同建置,中书独为取旨之地。吕公著就请求事于三省者,与执政大臣共同进呈,取旨而各自实行。又执政官员通常几天在政事堂一聚,事情多由其长官决定,同事不得干预。至此,才命每天集聚,于是成为定制。同年,司马光去世,吕公著独自当权。当时右司谏贾易因进谏攻击别人短处直接诋毁朝廷大臣,将要被严厉责罚,吕公著替他说话,便只罢知怀州。吕公著退朝后对同僚说:“谏官所议论,得失不足言。看主上正值壮年,担心今后有人进谀说惑乱,正是依赖左右诤臣,不可以让人主轻厌言事的人。”众人没有不叹服的。吐蕃首领鬼章青宜结长期为洮、河一带的祸患,他听说朝廷息兵省戍,暗地与西夏人合谋再取熙、岷州。吕公著上疏派遣军器丞游师雄以方便之策谕求众将,不过一个月,就活捉鬼章青宜结致于朝宫下。哲宗在资善堂宴请亲近大臣,拿出所书写的唐人诗分赐给众人。吕公著就聚集所讲书中要语明白、切合于治道的,共一百篇进献,以备哲宗游意翰墨,作为圣学的帮助。

辞位薨逝

元祐三年(1088年),吕公著恳辞相位,于四月初五被任命为司空、平章军国重事。自宋朝建立以来,宰相以三公平章重事的有四人,而吕公著与他的父亲吕夷简居其二,士人羡慕吕氏的荣耀。哲宗下令在东府南面建造府第,开北门,来方便执政大臣聚会议事。凡是三省、枢密院的职责,吕公著都得署理。每隔一天一朝会,到都堂,可不按时出门,这是特殊的恩典。元祐四年(1089年)二月初三(3月17日),吕公著逝世,终年七十二岁。高太后于接见辅臣时哭泣说:“国家不幸,司马相公(司马光)已死,吕司空又逝世。”痛惜怜悯许久。哲宗也悲痛感伤,亲到吕家祭奠,赐给金帛万计。追赠太师、申国公,谥号正献,亲自书写墓碑首为“纯诚厚德”。

屡复屡夺

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为相,任命翟思、张商英、周秩任言官,议论吕公著更变熙丰法度,哲宗于七月十八日下诏削除他的赠谥,毁坏所赐碑。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初四,哲宗再贬吕公著为建武军节度副使、昌化军司户参军。元符元年(1100年)五月二十三日,新即位的宋徽宗追复吕公著为太子太保。崇宁二年(1103年)四月十九日,蔡京任右相时,徽宗下诏毁掉吕公著等人在景灵西宫的画像。又降为左光禄大夫,并吕公著等人称为“元祐党人”,刻元祐党人碑,禁止元祐学术。不久复赠银青光禄大夫。宋高宗绍兴(1131年—1162年)初年,封还吕公著的所有赠谥。

主要成就

元祐当国

主词条:元祐更化吕公著与司马光同属旧党,司马光在当政后,“尽废新法”。而司马光死后,吕公著继续采用司马光的做法,但他与司马光对于新法具体内容看法也有一些差别。吕公著对保甲法有保留,认为“止就冬月农隙教习,仍委本路监司提按,既不至妨农害民,则众庶稍得安业”。对此,司马光有非议,认为保甲法为害于民,应该“一切废罢”。吕公著在科举上要求经义参用古今诸儒之说,不得专以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取士,也不得出题涉及佛老内容,不得以申、韩和佛学为学;恢复贤良方正科。《童蒙训》称其“专以荐贤为务”,他主政时,举荐了孙觉、李常、王存、顾临、程颢、张戬等人。

开启吕学

在宋代学术史上,吕公著开启了吕学端绪。吕公著一门登在《宋元学案》者有七世17人。吕公著重视教育,他在颍州时,欧阳修为颍州知州,焦千之客寓欧阳修处,吕公著招请焦氏为诸子之师。这个家族中,内有吕公著夫妇督导,外有焦千之等人的严格教育。他还多方聘请名师,吕氏家教促成吕学学风的形成。清人黄百家说:“吕氏家教近石氏,故谨厚性成。又能网罗天下贤豪长者以为师友,耳濡目染,一洗膏粱之秽浊,惜其晚年更从高僧游,尽究其道,斟酌浅深而融通之”。吕学至南宋吕祖谦而发扬光大,其流风所及,直至明清。

思想主张

吕公著自年轻时讲学,以治心养性为本,讲说尤精,语约而理尽。主要门人有邢居实及子吕希哲、吕希绩、吕希纯。他主张以儒学治国,称《论语》、《尚书》“皆圣人之格言,为君之要道。”从《论语》、《尚书》、《孝经》等儒家经典中,节治道要语百篇进呈。要求君主以“畏天命、爱民、修身、讲学、任贤、纳谏、薄敛、去奢、省刑、无逸”为座右铭。强调自古有为的君主,未有失人心而能图治;亦没有能用威胁、强辩而得人心者。应修德以安民。修德之要,莫先于学。君应以至诚待下,则臣下思尽诚以应上,上下至诚而变异未有不消者。只有人君去偏听独任之弊,而不主先人之语,则不为邪说所乱。颜渊问为邦,孔子以远佞人为戒。佞人惟恐不合于君,则其势易亲;君子惟恐不合于义,则其势易疏。故应先格王正事,未有事正而不治者。

历史评价

吕夷简:他日必为公辅。韩琦:才偏规模小。欧阳修:器识深远,沉静寡言,富贵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公著性乐闲退,淡于世事。然所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者也。王安石:① 具某官吕公著,冲深而能谋,宽博而有制,其器可以大受,而退然似不能言,故众人知之有所不尽。如蒙选用,得试其才,必有绩效,不孤圣世。② 疵吝每不自胜,一诣长者,即废然而反,所谓使人之意消者,于晦叔见之。③ 晦叔为相,吾辈可以言仕矣。司马光:① 每闻晦叔讲,便觉己语烦。②晦叔进用,天下皆喜,以为治。赵顼:吕公著之于人材,其言不欺,如权衡之称物。高滔滔:① 积德之门也。② 邦国不幸,司马相公既亡,吕司空复逝。苏颂:司空一代宗,累叶清风振。继父汉韦平,致君古尧舜。时叹人云亡,上嗟天不憖。吕希哲:正献公每事持重近厚,然去就之际,极于介洁。其在朝廷,小不合,便脱然无留意。故历事四朝,无一年不自列求去。王称:以夷简为父,而公著为子,其谋谟事业有大过人者,盖夷简善任智,而公著则持正以成天下之务,贤于父远矣...吾宋之韩吕氏,皆以相业世其家,乌宓盛欤。叶逋:①故李沆、王旦在真宗时谨守资格...司马光、吕公著在哲宗时谨守资格...以谨守资格为贤,名重当世,...而李沆十数人者,以守资格得名,而其时亦以治称。②守资格以用人,无若李沆、王旦、王曾、吕夷简、富弼、韩琦、司马光、吕公著之为相,然考其功效,验其人才,本朝以资格为用人之利也决矣。赵与时:吕文靖之老也,以司徒监修国史,兼译经润文使,每有军国大事,与中书、门下、枢密院同议以闻。正献之老也,复以司空同平章军国事。曾令绰之为签书,宣靖犹康宁,遂就养东府。士林尤以二家为盛事。脱脱:公著父子俱位至宰相,俱以司空平章军国事,虽汉之韦、平,唐之苏、李,荣盛孰加焉。夷简多智数,公著则一切持正,以应天下之务,呜呼贤哉。其论人才,如权衡之称物,故一时贤士,收拾略尽。司马光疾甚,谆谆焉以国事为托,当时廷臣,莫公著若也审矣。追考其平生事业,盖守成之良相也。然知子之贤而不能荐,殆犹未免于避嫌,而有愧于从祖云。王夫之:牛之斗虎,已毙而斗之不已,牛乃力尽而死。安石既退,吕惠卿与离叛而两穷。吕申公、司马温公以洎孙固、吴充,渐起而居政地。全祖望:庆历以后,尚有诸魁儒焉。于学统或未豫,而未尝不于学术有功者,范蜀公(范镇)、吕申公(吕公著)、韩持国(韩维),一辈也。

轶事典故

不仗父势

吕夷简主政时,吕公著从故乡寿州(今安徽凤台)来京应试,他穿戴破旧,谦让如同寒门子弟一样,见到他的人虽然喜欢他的仪容举止,却也并未感到惊奇。等到他离开后,经询问得知是吕公著,才惊讶感叹。

以牙还牙

吕公著曾以翰林学士身份馆伴契丹使者,使者颇为凶悍狡黠,与吕公著谈论时多次谈及北宋朝廷政事。吕公著也选了一段契丹的隐密询问说:“北朝(契丹)曾经试进士,出《圣心独悟赋》,赋没有出处,为什么呢?”使者感到谔然而说不出话。

简重清静

吕公著为人庄严持重,心性纯正恬静,大概是天性使然。他平日居处时无疾言厉色,对于歌舞钱财荣耀,淡泊无所喜好。暑热时不挥扇,寒冷时不烤火,并影响了其婿范祖禹、孙婿赵演。

与王安石

吕公著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好,王安石待他如兄长,王安石能言善辩,没有人与之抗衡,唯独吕公著能以精辟的见识和简洁的言语制服他。王安石曾说:“疵吝每不自胜,一到长者面前,即废然而反,这就是说使人打消自己的念头,这一点在吕公著那儿体现得最充分。”又曾对人说:“吕公著为相,吾辈可以谈论做官了。”后来王安石得志,受到重用,以为吕公著必定会帮助自己,但吕公著却数次公开上言,陈述他的过失,因此二人交情不终。

八字铭言

吕公著曾于坐右写“不善加己,直为受之”八字。

颇好禅理

吕公著素来喜好佛学,等到他为相后,追求施政不繁苛,很少与士大夫交谈,只有能够谈论禅理的,大多能够随从为客。热衷于仕进的人往往戴幅巾、穿道袍,天天游于禅寺,模仿僧人、谈说理情,来标榜自己。司马光素来不喜佛,吕公著常常劝他多留意,并说:“所谓的佛,学习的人只是崇尚它的观点的简要罢了,并非一定要每件事都要熟习,做方外人啊。”

家族成员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家世
  父亲吕夷简字坦夫,宋仁宗时名相,赠太师、中书令,谥文靖。平辈长兄吕公绰字仲裕,官至右司郎中,卒赠左谏议大夫。次兄吕公弼
  字宝臣,官至西太一宫使,卒赠太尉,谥惠穆。四弟吕公孺字稚卿,官至户部尚书、提举醴泉观。卒赠右光禄大夫。——配偶鲁氏参知政事鲁宗道之女。
  子辈长子吕希哲字原明,世称“吕荥阳”,官至刑州知州。次子吕希纯字子进,官至颍州知州。(家族成员参考资料

个人著作

吕公著一生著述颇丰,著有:《五州录》《吕申公掌记》1卷《吕正献集》20卷《吕氏孝经要语》1卷《葵亭集》并曾参与编修《仁宗御集》100卷、《英宗实录》30卷、《神宗实录》(神宗朱墨史)200卷、《太常因革礼》100卷、《编订六家谥法》20卷。《全宋诗》卷452录其诗18首,《全宋文》卷1092~1096辑有其文92篇,《吕公著著述考》中别辑得12篇。

史书记载

类别  作者/来源 篇目史书脱脱《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列传第九十五》王称《东都事略·卷八十七》传记
  《哲宗实录》《吕正献公公著传》 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十九》笔记吕本中
  《童蒙训》
  张光祖《言行龟鉴·卷一》

更多内容
关注微信小程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