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学路网查询工具诗词 李良臣
古诗
古诗

诗词工具全集 诗词查询

诗人介绍

李良臣

李良臣   lǐ liáng chén

宋代诗人收录作品:5首

李良臣,字尧俞,德阳(今属四川)人。流谦父。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南宋馆阁录》卷七)。高宗绍兴三年(一一三三),以左承议郎提点降赐库(《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六),七年,除秘书省校书郎(同上书卷一一一)。八年,知简州(同上卷一二二)。

本    名 李良臣
所处时代 宋代
去世时间 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一日
主要作品 《句》《句》《句》《句》《句》等

八极拳师

李良臣,号国栋,系河北省盐山县大姚庄(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人。生于一九一七年五月二十九日(农历),卒于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一日(公历)。享年七十一岁。李良臣自幼跟随父亲李凤祥、兄李赞臣习练八极拳。其父李凤祥乃罗疃八极拳名家。八极拳四世祖李贵章入室弟子。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在八极拳一代宗师强瑞清等四老历经七年的奔波,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搜编的《八极拳谱》中有详尽的记载。李良臣,七岁开始随父、兄去罗疃村向八极宗师李贵章、李万成父子学习八极拳。从大姚庄至罗疃两村之间相距十五里路,每天往返两地,从不间断。在其父李凤祥的督导下,兄弟二人每天练着拳去,打着拳回,寒暑不辍,十载有成。一次,兄弟二人下地干活,到了地里,二人研究起了八极拳,随即对练起来,练到性起时,全忘了是在庄稼地里,把地里的麦子踏倒了一大片竟全然不知。其父李凤祥来到后不但没生气,反而鼓励二人教导他们练拳就得悟出拳理,随时找细,不断提高技艺。在这笃学不倦的磨练下,李良臣奋进好学,悉心研悟,深得八极拳之精义,功理功法,其基本功、拳、械,对练套络都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尤其所学十三节鞭,鞭法精湛独到,多次技较华夏数次,都夺得魁首,人称“神鞭李”。李良臣一九三五年参加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将军)38师(师长张自忠将军)109旅(旅长赵登禹将军)组织的五百人大刀队,教练八极拳。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时,李随部队从驻地喜峰口急增卢沟桥,打响了抗战的第一枪。在卢沟桥战役中,李公英勇善战,奋勇杀敌,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浴血搏斗,光荣负伤。在战场上他多次荣立战功。离开部队后,他先后辗转唐山、北票、济南、北京、周村、张店等地,等地,四处漂泊谋生。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为增强民众之体魄,传播八极拳法,他历经坎坷,不顾一起。一九四二年某天,他在北票市(属辽宁省)地界,路经一个日本关卡被日军拦住问:“你的什么的干活?”李公答:“练武术的”。日军在他身上搜出了十三节鞭,说:“你的练一个我就放你过去。”李公为了过关卡就随意练了几下,日本兵没有尽性,拿起刺刀说:“你的赢了我就放你过去”,说着日本兵端起刺刀就向李公刺去,李公心怀一腔民族仇恨,满腔怒火,专等日本兵刺刀到了胸前,李公一个斜身鹞步,捋住大枪,一掌打在日本兵颈大动脉上,日本兵就像一堵墙一样顿时轰然倒地,李公把手中夺过的大枪扔出一丈开外,健步如飞,扬尘而去。一九五零年解放后,李良臣结束了十几年的漂泊生涯,定居天津,开始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李良臣武术技艺精湛,崇尚武德,广教弟子,不辞家苦,潜心授徒,并在全国多次重大武术比赛活动中带领弟子们参赛、参演并取得优异成绩。一九五三年,在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上,李公代表华北武术队参赛,一举拿下了十三节鞭和八极拳的两项金奖,并和其兄李赞臣留下了“李氏双雄”之美名。一九五六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大会上,他代表天津取得了“十三节鞭”“八极拳”优秀奖。一九七九年,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传统武术观摩赛中,62岁高龄的李公与长子李燕侠共同参加比赛,获得了十三节鞭、八极拳金奖。李良臣先生一生献身武术事业,他为了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八极拳,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武术人才,发扬光大中华武术,早期在天津就创办了“新青年益友武术班”,并先后任红旗武术学校、河北区业余体校武术队教练,经常奔走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等学府中传授中华武术。经他教授的弟子、学生桃李满天下。李良臣先生技艺精湛,德高望重,曾任天津市武术协会委员、南开大学武术协会顾问、前天津八极拳研究会会长等职。一九七八年以后,天津武术运动开始恢复,一九八一年,李公与其徒于治波等人成立了天津市河东区武术馆(李良臣任馆长),武馆内设八极拳、形意拳、劈挂拳、 背拳、长拳、散打等拳种,为武术多门派营造了一个和谐发展的氛围,使武术各门派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为武术事业的发展、推广、普及尽心尽力。一九八三年,李良臣及长子李燕侠、次子李剑侠、徒弟赵洪俊、于治波师徒五人,同获全国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的称号。一九八四年后天津市武术协会也恢复了工作并进行调整李良臣任首届委员(记载于天津地方志有)。李良臣一生乐善好施,诲人不倦、勤勉自律,从不居功自傲。文革期间为了不让弟子们参与社会的不良组织,要求每一名弟子不但要精心学武,还要每人学会一门手艺,给家境贫寒的弟子多方经济资助。他们的身教代言教,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武术人才。如:长子李燕侠,文革前在河北省武术队,十年浩劫中被迫下乡回原籍,在孟村为八极拳的传播,走出国门,为八极拳的传授交流和推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后被任命为沧州市体校武术队教练。曾多次带队参加全国及各省市武术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次子李剑侠,原天津体育学院武术系毕业生,天津武术队队员,现天津市和平区体校武术队教练,天津老年大学武术教练,现任天津八极拳研究会副会长。多次带队参加全国及各省市武术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长孙李英杰,自幼在武术之家氛围的熏陶下刻苦练功,后考入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现天津体育大学武术高级讲师,国家级武术裁判,多次代表天津参加全国青少年及省市武术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弟子赵洪俊,自幼从师,刻苦练武,曾在河西体校、和平体校任武术教练,多次参加全国青少年武术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弟子于治波,曾任天津市一机局武术队教练,天津市河东区武术馆教练、河东区业余体校武术教练南开大学八极拳教练、天津市八极拳研究会副秘书长、现任津南区武术协会主席。多次带队参加全国及天津武术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再传弟子孙春和,自五岁师从于治波习武,刻苦好学,从不服输,曾在河东区武术队、天津武术队习武。后选入国家武术集训队,代表我国参加了世界各大赛事。曾多次获全国武术大赛冠军,国际武术比赛冠军。曾任天津市武术队教练并为国际武术联合会武术规定套路教学片做示范演练工作。李良臣一生努力向上,敬业乐群团结一切门派共同继承和发扬武术事业,从不搞门户之分、派别之争。他提倡各门派之间互相学习,经常交流,取长补短,博来后发。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他的业绩将载入史册。今天,在全国上下推动民族武术走向世界,全世界人民多对中国武术着迷,我们要抢抓机遇,促进我国武术事业持续科学发展,在此时机,我们缅怀老一辈八极拳师李良臣之武斗之一生事迹,我们不但要学习弘扬他的尚武精神和精湛的技艺,更要学习他对中国武术事业充满信心,不懈追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要学习李良臣先生一生热爱武术、献身武术的敬业精神,团结起来认真继承优秀传统武术,为振兴中国武术文化走向世界,永远沿着老一辈武术之路共同做出新的贡献!

舞蹈演员

李良臣

更多内容
关注微信小程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