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学路网查询工具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

汉语词语拼音 汉语解释

刺史

【拼音】: cì shǐ
【注音】: ㄘˋㄕˇ
【结构】: 刺(左右结构)史(独体结构)
【简体】: 刺史
【繁体】: 刺史

解释explain

词语解释刺史cìshǐ。(1)古代官名,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元以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刺史[cìshǐ]⒈古代官名,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元以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英feudalprovincialorprefecturalgovernor;

基础解释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

引证解释⒈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成帝改称州牧,哀帝时复称刺史。魏晋于要州置都督兼领刺史,职权益重。隋炀帝、唐玄宗两度改州为郡,改称刺史为太守。后又改郡为州,称刺史,此后太守与刺史互名。宋于州置知州,而无刺史职任,刺史之名仅为武臣升迁之阶。元明废名,清仅用为知州之别称。引《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唐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其餘观察及诸州刺史、县令、録事、参军多至每月五十千。”清顾炎武《日知录·隋以后刺史》:“汉之刺史犹今之巡按御史;魏晋以下之刺史,犹今之总督;隋以后之刺史,犹今之知府及直隶知州也。”

网络解释刺史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综合释义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成帝改称州牧,哀帝时复称刺史。魏晋于要州置都督兼领刺史,职权益重。隋炀帝、唐玄宗两度改州为郡,改称刺史为太守。后又改郡为州,称刺史,此后太守与刺史互名。宋于州置知州,而无刺史职任,刺史之名仅为武臣升迁之阶。元明废名,清仅用为知州之别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唐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其餘观察及诸州刺史、县令、録事、参军多至每月五十千。”清顾炎武《日知录·隋以后刺史》:“汉之刺史犹今之巡按御史;魏晋以下之刺史,犹今之总督;隋以后之刺史,犹今之知府及直隶知州也。”

汉语大词典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成帝改称州牧,哀帝时复称刺史。魏晋于要州置都督兼领刺史,职权益重。隋炀帝、唐玄宗两度改州为郡,改称刺史为太守。后又改郡为州,称刺史,此后太守与刺史互名。宋于州置知州,而无刺史职任,刺史之名仅为武臣升迁之阶。元明废名,清仅用为知州之别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唐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其馀观察及诸州刺史、县令、录事、参军多至每月五十千。”清顾炎武《日知录·隋以后刺史》:“汉之刺史犹今之巡按御史;魏晋以下之刺史,犹今之总督;隋以后之刺史,犹今之知府及直隶知州也。”

国语辞典职官名。古代司地方纠察的官,后沿称地方长官,清时为知州的尊称。刺史[cìshǐ]⒈职官名。古代司地方纠察的官,后沿称地方长官,清时为知州的尊称。英语provincialgovernor(old)​法语gouverneurprovincial(arch.)​

其他解释官名。刺,谓刺擧不法;史者,使也。汉武帝置部刺史,掌奉诏六条察州。成帝更名州牧,哀帝复为刺史,东汉仍之。魏刺使任重者为持节都督,轻者为持节,定三年一入奏,职权甚重,犹后世之总督、巡抚也。隋初,雍州置牧,余州并置刺史。开皇三年,罢郡,以州统县,刺史名存而职废。唐时改郡为州,则称刺史。改州为郡,则称太守,以刺史为太守之互名,非旧刺史之职也。宋以刺史为武臣升迁之阶,无职任。下逮元明,其名亦废,惟俗以刺史为知州之尊称。《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始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员十三人。」;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考·州牧刺史》:「黄帝立四监,以治万国。唐有九州,舜置十二州,有牧。夏为九州牧,殷周八命曰牧,秦置监察御史,汉兴省之。至惠帝三年,又遣御史监三辅郡,察词讼,所察之事,凡九条。监者二岁更之,常以十月奏事,十二月还监。其后,诸州复置监察御史。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幷督察监察御史。武帝元封元年,御史止不复监。五年,乃置部刺史,奉诏六条,察州,凡十二州焉。」

其他释义官名。西汉武帝时,于全国十三部(州)置刺史,为监督官,后数次改刺史为州牧。三国至南北朝各州多设刺史。隋朝州长官称刺史。此后州刺史实际即从前的郡太守。宋以后渐成虚衔。

刺史造句

更多 >>

1.仁杰之子狄光嗣,历任淄、许、贝三州刺史,事亲至孝。

2.诏公卿以下各上封事,及郡国守、相举有道之士各一人;又故刺史、二千石清高有遗惠、为众所归者,皆诣公车。

3.以郢州刺史宜丰侯循为太保,广州刺史曲江侯勃为司空,并征入侍。

4.这是杜牧任池州刺史时偕友人游览齐山的即兴诗,愉悦中不乏豪情。

5.时年河朔饥馑,前任刺史苛暴,百姓多数流徙散亡。

6.濮州刺史慕容彦超坐违法科敛,擅取官麦五百斛造麹,赋与部民。

7.卒,追赠定州刺史、河间公,谥曰宣。

8.刺史府的属官和侍卫们闻声而至,忙举火四下搜寻,刚才还轻歌宴舞的刺史府内鸡飞狗跳,乱作一团。

9.各州刺史和河东道按察使这批官员邀请也就算了,毕竟李治监国期间,曾有不少文书往来,也算私下联谊。

10.又建延州为保塞军,以保大行军司马、延州刺史李孝恭为节度使。

字义分解

读音:cì,cī

[cì]

[ cì ]

1. 用有尖的东西插入:刺绣。刺伤。刺杀。

2. 暗杀:刺客。被刺。行刺。

3. 侦探,打听:刺探。

4. 用尖锐的话指出别人的坏处:讽刺。讥刺。

5. 尖锐像针的东西:芒刺。鱼刺。刺丛。

[ cī ]

1. 象声词:刺地滑了一跤。

读音:shǐ

[shǐ]

(1)(名)历史:~学。

(2)(名)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

(3)姓。

上一个:刺猬

下一个:刺激

更多知识More knowledge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进入页面;2、修改密码;3、填报须知;4、查看个人基本信息;5、志愿类别选择;6、填写志愿和修改志愿;7、填写或修改志愿结束后,单击页面底部的[保存并提交]按钮,则所填写的志愿数据将得到保存,保存即表示该批次志愿已经提交。

高考成绩要什么时候出来

高考成绩要什么时候出来

高考成绩一般都会在考后15天左右公布,不过不同省份查询时间有所差别,具体以各省份发布时间为准。并且全国各省份高考成绩公布时间有所不同,不全在同一天,但绝大部分省市都集中在6月24日、6月25日两天公布高考成绩,有些省份会更早一点。

更多内容
关注微信小程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