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学路网查询工具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

汉语词语拼音 汉语解释

承旨

【拼音】: chéng zhǐ
【注音】: ㄔㄥˊㄓˇ
【结构】: 承(独体结构)旨(上下结构)
【简体】: 承旨
【繁体】: 承旨

解释explain

词语解释亦作'承指'。逢迎意旨。接受圣旨。官名。唐代翰林院有翰林学士承旨,位在诸学士上。凡大诰令﹑大废置﹑重要政事,皆得专对。宋元仍其制。元赵孟俯曾为此官,世称赵承旨。明废。参阅唐元稹《翰林承旨学士记》。又五代枢密院有枢密院承旨﹑副承旨;宋代枢密院有都承旨﹑副承旨。初用武臣,后参用文臣。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基础解释亦作/'承指/'。逢迎意旨。接受圣旨。官名。唐代翰林院有翰林学士承旨,位在诸学士上。凡大诰令﹑大废置﹑重要政事,皆得专对。宋元仍其制。元赵孟俯曾为此官,世称赵承旨。明废。参阅唐元稹《翰林承旨学士记》。又五代枢密院有枢密院承旨﹑副承旨;宋代枢密院有都承旨﹑副承旨。初用武臣,后参用文臣。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引证解释⒈亦作“承指”。逢迎意旨。引《韩非子·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汉书·楚元王刘交传》:“侍御史以为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诽谤詔狱,免为庶人。”晋张华《博物志·杂说上》:“王莽时,郡国多称瑞应,岁岁相寻,皆由顺时之欲,承旨求媚,多无实验。”⒉接受圣旨。引《新唐书·百官志二》:“许敬宗、李义甫为相,奏请多畏人之知也,命起居郎,舍人对仗承旨,仗下,与百官皆出,不復闻机务矣。”⒊官名。唐代翰林院有翰林学士承旨,位在诸学士上。凡大诰令、大废置、重要政事,皆得专对。宋元仍其制。元赵孟頫曾为此官,世称赵承旨。明废。参阅唐元稹《翰林承旨学士记》。又五代枢密院有枢密院承旨、副承旨;宋代枢密院有都承旨、副承旨。初用武臣,后参用文臣。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网络解释承旨1,亦作'承指'。逢迎意旨。

综合释义亦作“承指”。逢迎意旨。《韩非子·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汉书·楚元王刘交传》:“侍御史以为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诽谤詔狱,免为庶人。”晋张华《博物志·杂说上》:“王莽时,郡国多称瑞应,岁岁相寻,皆由顺时之欲,承旨求媚,多无实验。”接受圣旨。《新唐书·百官志二》:“许敬宗、李义甫为相,奏请多畏人之知也,命起居郎,舍人对仗承旨,仗下,与百官皆出,不復闻机务矣。”官名。唐代翰林院有翰林学士承旨,位在诸学士上。凡大诰令、大废置、重要政事,皆得专对。宋元仍其制。元赵孟頫曾为此官,世称赵承旨。明废。参阅唐元稹《翰林承旨学士记》。又五代枢密院有枢密院承旨、副承旨;宋代枢密院有都承旨、副承旨。初用武臣,后参用文臣。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二》。承旨[chéngzhǐ]承接圣旨。《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许敬宗、李义府为相,奏请多畏人之知也,命起居郎、舍人对仗承旨,仗下,与百官皆出,不复闻机务矣。」明.陈与郊《昭君出塞.第一折》:「守宫的,快请你王娘娘承旨!」

网友释义1,亦作'承指'。逢迎意旨。《韩非子·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汉书·楚元王刘交传》:“侍御史以为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诽谤诏狱,免为庶人。”晋张华《博物志·杂说上》:“王莽时,郡国多称瑞应,岁岁相寻,皆由顺时之欲,承旨求媚,多无实验。”

汉语大词典(1).亦作“承指”。逢迎意旨。《韩非子·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汉书·楚元王刘交传》:“侍御史以为光望不受女,承指劾德诽谤诏狱,免为庶人。”晋张华《博物志·杂说上》:“王莽时,郡国多称瑞应,岁岁相寻,皆由顺时之欲,承旨求媚,多无实验。”(2).接受圣旨。《新唐书·百官志二》:“许敬宗、李义甫为相,奏请多畏人之知也,命起居郎,舍人对仗承旨,仗下,与百官皆出,不复闻机务矣。”(3).官名。唐代翰林院有翰林学士承旨,位在诸学士上。凡大诰令、大废置、重要政事,皆得专对。宋元仍其制。元赵孟頫曾为此官,世称赵承旨。明废。参阅唐元稹《翰林承旨学士记》。又五代枢密院有枢密院承旨、副承旨;宋代枢密院有都承旨、副承旨。初用武臣,后参用文臣。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国语辞典承接圣旨。

辞典修订版承接圣旨。《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许敬宗、李义府为相,奏请多畏人之知也,命起居郎、舍人对仗承旨,仗下,与百官皆出,不复闻机务矣。」明.陈与郊《昭君出塞.第一折》:「守宫的,快请你王娘娘承旨!」

其他释义1.亦作'承指'。逢迎意旨。2.接受圣旨。3.官名。唐代翰林院有翰林学士承旨,位在诸学士上。凡大诰令﹑大废置﹑重要政事,皆得专对。宋元仍其制。元赵孟俯曾为此官,世称赵承旨。明废。参阅唐元稹《翰林承旨学士记》。又五代枢密院有枢密院承旨﹑副承旨;宋代枢密院有都承旨﹑副承旨。初用武臣,后参用文臣。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承旨造句

更多 >>

1.丙申,吕文德超授太尉、京湖安抚制置屯田使、夔路策应使兼知鄂州,李庭芝右文殿修撰、枢密都承旨、两淮安抚制置副使、知扬州。

2.“当是时袁氏声威倾天下,功名之士望风承旨,方且奔走攀附之不暇,而陈介白独毅然不屑,其度量相越,岂不远哉。

3.帝后并尊,自古未见,群臣震惊之余却无人敢有二言,三公之下,望风承旨

4.可是一些官吏总是望风承旨,无事生非。

5.州县官望风承旨,讳匿不报,已成惯例。

6.翰林学士承旨杜让能宿直禁中,闻之,步追乘舆,出城十馀里,得人所遗马,无羁勒,解带系颈而乘之,独追及上于宝鸡。

7.以玄宗之睿哲,而惑于二人者,盖巧言令色,先意承旨,财利诱之,迷而不悟也。

8.窦宪既平匈奴,威名大盛,朝臣震慑,望风承旨

9.“有机智,遇事辄先意承旨,深嬖之。

10.看看曹子建集传,还可以知道当时有许多人望风承旨,把他攻击得不成个样子,他就带着几个老弱残丁,迁来徙去,终于死去。

字义分解

读音:chéng

[chéng]

(1)(动)托着;接着:~尘。

(2)(动)承担;担当。~办|~包|~印。

(3)(动)客套话;承蒙:昨~热情招待;不胜感激。

(4)(动)继续;接续:继~|~先启后(继承前代的并启发后代的)。

(5)(动)姓。

读音:zhǐ

[zhǐ]

(1)(形)味美

(2)(名)意义;用意;目的:主~|宗~。

(3)(名)意旨(特指皇帝的命令):圣~。

上一个:承上启下

下一个:承恩

更多知识More knowledge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进入页面;2、修改密码;3、填报须知;4、查看个人基本信息;5、志愿类别选择;6、填写志愿和修改志愿;7、填写或修改志愿结束后,单击页面底部的[保存并提交]按钮,则所填写的志愿数据将得到保存,保存即表示该批次志愿已经提交。

高考成绩要什么时候出来

高考成绩要什么时候出来

高考成绩一般都会在考后15天左右公布,不过不同省份查询时间有所差别,具体以各省份发布时间为准。并且全国各省份高考成绩公布时间有所不同,不全在同一天,但绝大部分省市都集中在6月24日、6月25日两天公布高考成绩,有些省份会更早一点。

更多内容
关注微信小程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