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学路网查询工具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

汉语词语拼音 汉语解释

伊阙

【拼音】: yī quē
【注音】: 一ㄑㄩㄝ
【结构】: 伊(左右结构)阙(半包围结构)
【简体】: 伊阙
【繁体】: 伊闕

解释explain

词语解释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即春秋·周·阙塞。因两山相对如阙门,伊水流经其间,故名。古关名。在伊阙山上。伊阙[yīquē]⒈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即春秋·周·阙塞。因两山相对如阙门,伊水流经其间,故名。古关名。在伊阙山上。

基础解释1.古关名。2.古县名.3.山名。

引证解释⒈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即春秋周阙塞。因两山相对如阙门,伊水流经其间,故名。引《左传·定公八年》:“秋,晋士鞅会成桓公,侵郑,围虫牢,报伊闕也,遂侵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伊水》:“伊水又北入伊闕。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闕矣。春秋之闕塞也。”唐张说《河州刺史冉府君神道碑》:“松柏接于邙山,丘陵对于伊闕。”宋王应麟《困学纪闻·河渠·禹凿龙门山》:“贾让言禹凿龙门,辟伊闕,析底柱,破碣石。”清姚鼐有《寄和刘海峰三丈游伊阙之作》诗,有“西登闕塞眺黄河”之句。郭沫若《我是怎样写五幕史剧<屈原>》:“秦将白起战败韩国,斩首二十四万于伊阙。”⒉古关名。在伊阙山上。汉末为镇压黄巾起义军,设置的八关之一。引《后汉书·灵帝纪》“置八关都尉官”唐李贤注:“八关谓函谷、广城、伊闕、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也。”

网络解释伊阙伊阙,即今河南省洛阳市区南约2公里处的龙门。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故曰伊阙。

综合释义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即春秋周阙塞。因两山相对如阙门,伊水流经其间,故名。《左传·定公八年》:“秋,晋士鞅会成桓公,侵郑,围虫牢,报伊闕也,遂侵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伊水》:“伊水又北入伊闕。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闕矣。春秋之闕塞也。”唐张说《河州刺史冉府君神道碑》:“松柏接于邙山,丘陵对于伊闕。”宋王应麟《困学纪闻·河渠·禹凿龙门山》:“贾让言禹凿龙门,辟伊闕,析底柱,破碣石。”清姚鼐有《寄和刘海峰三丈游伊阙之作》诗,有“西登闕塞眺黄河”之句。郭沫若《我是怎样写五幕史剧<屈原>》:“秦将白起战败韩国,斩首二十四万于伊阙。”古关名。在伊阙山上。汉末为镇压黄巾起义军,设置的八关之一。《后汉书·灵帝纪》“置八关都尉官”唐李贤注:“八关谓函谷、广城、伊闕、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也。”

汉语大词典(1).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即春秋周阙塞。因两山相对如阙门,伊水流经其间,故名。《左传·定公八年》:“秋,晋士鞅会成桓公,侵郑,围虫牢,报伊阙也,遂侵卫。”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伊水》:“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春秋之阙塞也。”唐张说《河州刺史冉府君神道碑》:“松柏接于邙山,丘陵对于伊阙。”宋王应麟《困学纪闻·河渠·禹凿龙门山》:“贾让言禹凿龙门,辟伊阙,析底柱,破碣石。”清姚鼐有《寄和刘海峰三丈游伊阙之作》,有“西登阙塞眺黄河”之句。郭沫若《我是怎样写五幕史剧〈屈原〉》:“秦将白起战败韩国,斩首二十四万于伊阙。”(2).古关名。在伊阙山上。汉末为镇压黄巾起义军,设置的八关之一。《后汉书·灵帝纪》“置八关都尉官”唐李贤注:“八关谓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也。”

其他解释山名。亦名阙塞山、龙门山。在河南省洛阳县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伊水》:「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春秋之阙塞也。」;《史记·秦本纪》:「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公孙喜,拔五城。」;《史记·淮南王传》:「塞轘辕伊阙之道。」;《淮南子·本经训》:「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阔伊阙,导廛涧。」;三国魏、曹植〈洛神赋〉:「背伊阙,越轘辕。」按,汉灵帝置八阙都尉以备黄巾,伊阙居其一,隋炀帝登北邙观伊阙,尝曰:「此龙门耶,自古何为不建都于此。」苏威曰:「以俟陛下,遂迁都于此。」

其他释义1.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即春秋周阙塞。因两山相对如阙门,伊水流经其间,故名。2.古关名。在伊阙山上。汉末为镇压黄巾起义军,设置的八关之一。

伊阙造句

更多 >>

1.大破韩魏于伊阙,冬战河内狂飙拔城,千里奔袭华阳,南下略取巴蜀,龙门挫魏武,黄河沉赵卒,水灌鄢都浮尸盈城,长平之役血流漂卤。

2.炀帝营建的洛阳城,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瀍河、洛水纵贯其间,分外郭城、宫城、皇堀、东城、含嘉仓城、园壁城和耀仪堀,规模宏大,布局有序。

3.整条道路从城南定鼎门向北,直通洛河上的天津桥,加上天枢、应天门、明堂,组成了整个隋唐洛阳城的城市中轴线,往北是邙山,往南正对伊阙,气势恢宏。

4.大业三年,隋炀帝自江都回返,从伊阙陈摆帝王法架,在千乘万骑的庞大仪仗队护卫下入东京,羽仪填于溢路,绵亘二十余里。

5.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地形险要,西依秦岭,东望嵩岳,北有邙山屏障,南对龙门伊阙

6.按验,得其魁,乃中岳寺僧圆净,故尝为史思明将,勇悍过人,为师道谋,多买田于伊阙、陆浑之间,以舍山棚而衣食之。

7.宇文熙戴着磨砂的小腕铐,蹲在伊阙的山顶,高婉蒙着橙色的面纱,坐在橙色的纱车里面。

8.伊阙摩肩接毂指接连不断非常繁盛,为楚、豫大道,西北历关、陕。

9.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三月,于秦虎牢城西南置旋门关,与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辕、小平津、孟津共称汉八关。

10.大业三年,隋炀帝自江都回返,从伊阙陈摆帝王法架,在千乘万骑的庞大仪仗队护卫下入东京,羽仪填于溢路,绵亘二十余里。(查字典造句www.chazidian.com/zj-263175/)

字义分解

读音:yī

[yī]

1.  彼,他,她:伊说。伊人(那个人,多指女性)。

2.  文言助词:下车伊始。伊谁之力?伊于胡底(到什么地步为止,不堪设想的意思)。

3.  姓。

读音:quē,què

[quē]

[ quē ]

1. 古代用作“缺”字。空缺:尚付阙阙。有怀疑的事情暂时不下断语,留待查考:阙疑。

2. 过错:阙失。

3. 姓。

[ què ]

1.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宫阙。

2. 皇帝居处,借指朝廷:阙下。“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3. 京城,宫殿:“城阙辅三秦”。

4. 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墓阙。

上一个:伊郁

下一个:伊水

更多知识More knowledge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进入页面;2、修改密码;3、填报须知;4、查看个人基本信息;5、志愿类别选择;6、填写志愿和修改志愿;7、填写或修改志愿结束后,单击页面底部的[保存并提交]按钮,则所填写的志愿数据将得到保存,保存即表示该批次志愿已经提交。

高考成绩要什么时候出来

高考成绩要什么时候出来

高考成绩一般都会在考后15天左右公布,不过不同省份查询时间有所差别,具体以各省份发布时间为准。并且全国各省份高考成绩公布时间有所不同,不全在同一天,但绝大部分省市都集中在6月24日、6月25日两天公布高考成绩,有些省份会更早一点。

更多内容
关注微信小程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