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学路网查询工具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

百家姓查询 特殊百家姓

热门搜索: 西

百家姓"丁"的排名

  • 最新 排名:48

  • 2018年 排名:48

  • 2014年 排名:41

  • 2013年 排名:48

  • 2007年 排名:48

  • 2006年 排名:48

  • 1995年 排名:51

  • 1987年 排名:46

  • 1982年 排名:49

  • 明朝 排名:58

  • 元朝 排名:62

  • 宋朝 排名:58

  • 北宋 排名:177

解释explain

起源

丁姓主要源自:子姓、姜姓。

丁姓起源一

第一支见诸于《姓氏考考略》。

周武王伐纣之时﹐就有了丁姓的诸侯。但这位丁姓诸侯的详细情况﹐却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

①源于子姓,出自殷商诸侯丁侯的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②源于周朝遗民微子启的封地,属于以先祖字号为氏。周朝封遗民微子启于宋(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之间一带地区),建立了宋国,世人称其为宋丁公。

丁姓起源二

丁氏的第二支姓源来于姜子牙一族。

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子姜伋的谥号,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

等资料记载,丁氏源出姜太公之子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周武王姬发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的儿子姜伋,在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时为周王朝重臣,又是后来周康王姬钊的顾命大臣,对周王朝有辅佐大勋。姜伋逝世后,周王室敕封其谥号为“丁公伋”,其后裔子孙中便以其谥号为姓氏者,称丁氏,史称丁氏正宗。

姜子牙是周朝的大功臣﹐儿子姜及死后﹐也被周王追谥为丁公﹐其子孙便以丁为姓﹐藉此缅怀先祖曾位尊丁公。史书记载较为详细。“丁氏﹐姜姓﹐齐太公生于公 ﹐支孙以丁为氏。”

“齐太公生於公﹐支孙以谥为姓。”

自从这一支丁姓问世之后﹐其散居的地盘最广﹐人数最多。也就是说﹐千百年来﹐中国的丁姓大都源自这一世系。这一系的主要发源地﹐在今山东济阳。《姓氏》书说“系承姜 ﹐望出济阳”﹐即是证明。

丁姓起源三

丁氏的第三支姓源﹐始於三国时期。三国时东吴孙匡将军一族的后人全部改姓丁。这就是《三国志.吴志.孙匡传注》所说的﹕孙权的族人因过失造成军粮仓库失火﹐贻误了战机﹐孙权大怒﹐不许孙匡姓孙。孙匡的后代子孙也被迫因袭丁姓。

丁姓起源四

源于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①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据《三国志·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

所以,后世的丁氏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氏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之子康叔。

②出自于氏所改。据明朝海盐姚士粦所序《枫窗小牍》中的记载,宋朝时期,有个叫于庆的人欲依附于权贵丁谓,遂改姓为丁氏,后果然如意,飞黄腾达,其后裔子孙以及族人因此皆称丁氏。

③源于改姓,出自明朝初期苏州阊门邹、丁二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这就是著名的苏州阊门丁氏一族,就是今天主要分布在江苏省三泰地区(泰州市、泰兴市、泰县,包括如皋市、南通市、海安县一带)的丁氏一族,号称“江苏六大丁“之一,始祖就是号称“活丁死邹”的三个儿子:丁兰国、丁兰芝、丁瑞芝。

丁姓起源五

源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改姓。

①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蒙古学者丹珠尔,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明朝初期,蒙古族黄教学者丹珠尔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姓为丁,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丁氏至今。丹珠尔,据说是第三世达赖喇嘛三位侯选灵童之一的香根,是元、明之际的学者,他精通藏语、蒙语、汉语、维吾尔语、西鞑靼语(斯拉夫语,即俄罗斯语)等诸多语言文字,主持修纂了著名的苯教佛典《丹珠尔》一百六十四部(今只保留有一百二十部),他的姓名亦因该部佛教重典而得称。

蒙古族敖陶格图氏,源以地名为姓氏,出自敖陶窑子古城(今内蒙古包头九原区敖陶窑子),明朝初期迁居大兴安岭地区,明朝中叶即多冠汉姓为丁氏、林氏。

②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域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朝西域回回人(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中,以“丁”为末字者进入中原汉化后,有按汉俗以谐音汉字改姓丁氏。丁氏为回族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史籍《东里文集》中记载:“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国,因以为姓。”

回族丁氏大部分是来自先祖回回名的尾音“迪尼”(Din),按汉语发音多译读为“丁”,于是他们中间一些人的后代便取“丁”为姓。如“勘马刺丁之后裔姓丁。”回族丁氏中最大的一支,当属赛典赤·赡思丁家族,因其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等姓氏,在国内分布很广。如福建泉州陈棣的丁氏回族,按史籍《执斋公图谱·历代忌辰总目》的记载:“一世祖节斋府君,讳谨,字慎思(赡思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赛典赤瞻(赡)思丁是今泉州陈棣丁氏的始祖。”

丁氏回族在全国均有分布。

③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丁氏,源出尼质氏部落,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改为汉单字丁氏,世代相传至今。

④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定吉哩氏,满语为Dinggiri Hala,世居黑龙江西城(今黑龙江克山西城镇)。后有鄂伦春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鄂伦春族定吉哩氏多冠汉姓为丁氏。

⑤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瑶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丁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丁氏,世代相传至今。

丁姓得姓始祖

少典之子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姓。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尚,俗称姜太公。西周初年姜尚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河南省东部)。其长子名伋,周成王、周康王时为重臣,谥号为齐丁公,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称为丁氏,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丁氏族人大多尊奉丁公伋(姜伋)为得姓始祖。

丁姓的支源众多,但大致上,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后在当地发展成为丁姓最大的济阳郡望,山东丁姓亦是各地迁播的主源头。秦汉时期,丁姓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境内,同时,河北、陕西、广西、湖北、广东等省也有少量丁姓人口落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导致了丁姓频繁的迁徙,可谓丁姓历史上播迁的昌盛时期。三国孙吴的孙匡改姓丁,为丁姓的发展加添了新的支脉,江苏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区成为此支丁姓繁衍的主要区域。这一时期,丁姓仍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姓迁入者。唐代,济阳丁姓有入居福建者。据《漳州府志》所载:“陈元光军谘祭酒有丁儒者,先世济阳,后徙光州固始,总章二年,从元光开漳州。”此支丁姓唐末迁居泉州、广东等地。宋元时期,有江苏人丁谓后人分居于崖州(今广东省崖县西北)和广州。有丁允文、丁肇宪分别开基广东潮州和梅州,被视为当地始祖。清代,居于福建、广东一带的丁姓有移居台湾的,后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至此,从宋代以来散布全国各地的丁姓已日趋向世界各地延续其支脉。今日丁姓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十一省丁姓约占全国汉族丁姓人口72%。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4%。丁姓在台湾也遍及各地,以台北、澎湖、嘉义、新竹和嘉南地区最多。以其人数而言是第八十九位。丁氏自闽、粤一带,播迁到台湾,也是为时较早的。台湾省文献会拥有一项古契,上记:清嘉庆二十年间(公元1816年),有一位添福庄的垦户丁文开,当官向南嵌、龟仑、坑仔三社屯丁给出埔一所,可知早在嘉庆年间台湾已有丁姓的踪迹。此后又有人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国。

丁姓的郡望主要有济阳、济阴、陈郡、谯国、扶风、西河、洛阳等。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驯鹿堂”:后汉丁茂,小的时候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他对母亲最孝,母亲死后,他自背了土筑坟,又栽了松柏在墓旁。白鹿从山上到墓旁守护墓。太守举他为孝廉,拒不受。丁姓又以“济阳”为其堂号。

一、丁dīng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乐亭,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湖北之监利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鲜、京、傈僳、鄂伦春、东乡、保安、彝、侗、苗、土家、高山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引《太公金匮》云:“武王伐纣,丁信不朝。丁姓始此。”

2、郑樵注云:“姜姓。齐太公生丁公伋,支孙以丁为氏。”归“以次为氏”之列。(按:谥法虽始自周,周自文王以后世称谥。是时诸侯犹未能遍及晋鲁大国也。鲁再世伯禽称鲁公;晋再世燮父称晋侯;曹、蔡皆四世未称谥;齐再世伋称丁公、三世得称乙公、四世慈毋称癸公、五世哀公不辰,而后称谥。则知所谓丁公者、长第之次也。《元和姓纂》、《姓氏考略》皆“以谥为氏”,不确。)(3)为孙姓所改。《三国志·吴志》注引《江表传》载:“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

4、或为于姓所改。《姓氏考略》注引《枫窗子牍》载:“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

5、或出自回纥族。杨士奇《东里文集》载:“丁鹤年,其先西域人(按:实回纥族),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国,因以为姓。”又:《中国人的姓名·回族》称:回族之丁姓,来自阿拉伯文“底尼”,意为宗教,促读“丁”音。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男子,为了表示对宗教的虔诚,常在名字之后缀以“底尼”(丁),如伊普迪哈鲁丁、奕赫抵雅尔丁、荻独步丁、职马禄丁(丁鹤年之父)、吉雅漠丁(丁鹤年之从兄)等,其后皆以丁为姓。又,现代保安族之丁姓,亦源于此。其先有名“加麦丁丁”者,意为宗教之美;或名“努尔丁”,意宗教之光。后取其尾音谐“丁”字而为单姓。

6、为明代元人名字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姓》:“明赐元人姓名:丹朱尔曰丁顺。”

7、清代高丽族亦有丁氏,世居思山县地方,见《清通志·氏族略》。

二、丁

丁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11省之汉族丁姓约占全国汉族丁姓人口72%。

丁姓起源:《太公金匮》载,周武王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当以国为氏,见《姓考》。系自姜姓,齐太公之子伋谥丁公,支孙以丁为氏。三国时吴国孙权因族人孙匡烧损茅芒,致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见《三国志·江表传》。宋时有无赖子于庆,欲依附丁谓(淳化进士,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晋国公)。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见《枫窗小牍》。明时西域人多名丁,入中原后,遂以名为姓。明时赐元人丹珠尔姓丁名顺。清时满洲人姓,世居辽阳。彝族姓。彝族尼质氏,汉姓为丁。清时高丽人姓,世居辽宁恩山。瑶、鄂伦春、傈僳、东乡、土家、保安、回、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丁姓名人:

丁复,始为赵将,后从刘邦入关,定三秦,破项羽,拜将军,封阳都侯。

郡望:济阳、济阴、陈郡、谯国、扶风、西河。

历史名人

丁姓古代名人

丁谓北宋,苏州长洲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

丁士美明朝(1521~1577),字邦彦,号后溪,淮安府清河县人。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科状元。

丁度北宋,祥符人,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曾与李淑等刊修《韵略》,又刊修《广韵》成《集韵》。

丁顗北宋,祖籍恩州清河人,后迁居祥符,北宋著名藏书家,共搜集图书至八千卷。

丁琏北宋,番禺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任朝议郎一职。

丁敬清朝,浙江省钱塘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鉴别,工于诗、书、画,尤精刻印,开创了“浙派”,被誉为“西泠八家”之首。

丁丙清末,浙江省钱塘人,清末藏书家,撰有《善本室藏书志》,著录其藏书中珍贵部分。

丁谦浙江省仁和人,近代地理学家。著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六十九卷。

丁颖广东省高州人,现代农学家、水稻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等职。

丁大全南宋,南宋镇江人,官至右司谏、签书枢密院事、右丞相。

丁鹤年元末明初(元惠宗元统三年~明太宗永乐二十二年),元末明初诗人、养生家,京城老字号“鹤年堂”创始人。

丁云鹏明朝,休宁人,明代画家,擅画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会作诗。

丁启睿明朝,明代河南永城人,诸城丁氏裔孙,官至兵部尚书。

丁魁楚明朝,明代河南永城人,诸城丁氏裔孙,官至兵部尚书,封平粤伯。

丁耀亢明末清初,山东省诸城人,明清文学家。著有小说《续金瓶梅》等。

丁观鹏清朝,京师人,清代画家,最精于人物画。

丁善庆清朝,泉州人,清代道光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著有《左氏兵论》。

丁德兴元末,元末定远人,传其祖由拜占庭使华。

丁兰东汉,“丁兰刻木事亲”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丁恭东汉,大儒

丁密东汉,岑溪人,字靖公,以孝顺而知名,父母亡故,在坟边筑屋守三年,相传有双鳧(野鸭)飞抵屋旁小池,见人而驯伏,时人以為是其孝行所感应。

丁原东汉,政治人物,让吕布杀死。

丁奉三国,吴国名将。

丁普郎元末明初,将领。

丁汝夔明朝,明朝嘉靖年间政治人物。明武宗正德16年进士,选庶吉士。嘉靖帝继位后,丁汝夔為礼部主事,曾因大礼议被廷杖。歷任山西左布政使,甘肃、保定、应天巡抚,湖广参政,河南巡抚,吏部左、右侍郎,兵部尚书兼督团营。明世宗嘉靖29年,蒙古韃靼长驱直逼京城,太监严嵩建议汝夔传令诸将不许轻易出战,民间皆归罪于汝夔,严嵩更将罪名推到丁汝夔身上,嘉靖帝以御寇无策、守备不严将汝夔斩首,临刑大呼“严嵩误我”。明穆宗隆庆初年,追復原官。

丁继嗣明朝,官员。明神宗万历11年癸未科进士。历任湖广布政使,官至右副都御史,福建巡抚。

丁日昌清朝,政治人物。广东丰顺人。20岁中秀才。初任江西万安、庐陵知县。1861年为曾国藩幕僚。清朝洋务运动主要人物。

丁姓近代名人

丁汝昌清末(1836年11月18日—1895年2月12日),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海军提督。安徽省庐江县人,原名先达,也作禹亭,号次章。

丁惟汾(1874-1954),汉族,字鼎丞。山东省日照市人,毕业于保定师范学校。同盟会创始人之一。

丁渝洲民国,军事人物。

丁学良中国社会学家。

丁守中民国,政治人物。

丁济美民国,政治人物。

郡望

丁姓的郡望主要有济阳、济阴、陈郡、谯国、扶风、西河、洛阳等。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驯鹿堂”:后汉丁茂,小的时候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他对母亲最孝,母亲死后,他自背了土筑坟,又栽了松柏在墓旁。白鹿从山上到墓旁守护墓。太守举他为孝廉,拒不受。丁姓又以“济阳”为其堂号。

一、丁dīng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乐亭,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湖北之监利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鲜、京、傈僳、鄂伦春、东乡、保安、彝、侗、苗、土家、高山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引《太公金匮》云:“武王伐纣,丁信不朝。丁姓始此。”

2、郑樵注云:“姜姓。齐太公生丁公伋,支孙以丁为氏。”归“以次为氏”之列。(按:谥法虽始自周,周自文王以后世称谥。是时诸侯犹未能遍及晋鲁大国也。鲁再世伯禽称鲁公;晋再世燮父称晋侯;曹、蔡皆四世未称谥;齐再世伋称丁公、三世得称乙公、四世慈毋称癸公、五世哀公不辰,而后称谥。则知所谓丁公者、长第之次也。《元和姓纂》、《姓氏考略》皆“以谥为氏”,不确。)(3)为孙姓所改。《三国志·吴志》注引《江表传》载:“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

4、或为于姓所改。《姓氏考略》注引《枫窗子牍》载:“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

5、或出自回纥族。杨士奇《东里文集》载:“丁鹤年,其先西域人(按:实回纥族),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国,因以为姓。”又:《中国人的姓名·回族》称:回族之丁姓,来自阿拉伯文“底尼”,意为宗教,促读“丁”音。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男子,为了表示对宗教的虔诚,常在名字之后缀以“底尼”(丁),如伊普迪哈鲁丁、奕赫抵雅尔丁、荻独步丁、职马禄丁(丁鹤年之父)、吉雅漠丁(丁鹤年之从兄)等,其后皆以丁为姓。又,现代保安族之丁姓,亦源于此。其先有名“加麦丁丁”者,意为宗教之美;或名“努尔丁”,意宗教之光。后取其尾音谐“丁”字而为单姓。

6、为明代元人名字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姓》:“明赐元人姓名:丹朱尔曰丁顺。”

7、清代高丽族亦有丁氏,世居思山县地方,见《清通志·氏族略》。

二、丁

丁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11省之汉族丁姓约占全国汉族丁姓人口72%。

丁姓起源:《太公金匮》载,周武王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当以国为氏,见《姓考》。系自姜姓,齐太公之子伋谥丁公,支孙以丁为氏。三国时吴国孙权因族人孙匡烧损茅芒,致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见《三国志·江表传》。宋时有无赖子于庆,欲依附丁谓(淳化进士,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晋国公)。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见《枫窗小牍》。明时西域人多名丁,入中原后,遂以名为姓。明时赐元人丹珠尔姓丁名顺。清时满洲人姓,世居辽阳。彝族姓。彝族尼质氏,汉姓为丁。清时高丽人姓,世居辽宁恩山。瑶、鄂伦春、傈僳、东乡、土家、保安、回、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丁姓名人:

丁复,始为赵将,后从刘邦入关,定三秦,破项羽,拜将军,封阳都侯。

郡望:济阳、济阴、陈郡、谯国、扶风、西河。

姓氏源流

一、丁dīng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乐亭,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湖北之监利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鲜、京、傈僳、鄂伦春、东乡、保安、彝、侗、苗、土家、高山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引《太公金匮》云:“武王伐纣,丁信不朝。丁姓始此。”

2、郑樵注云:“姜姓。齐太公生丁公伋,支孙以丁为氏。”归“以次为氏”之列。(按:谥法虽始自周,周自文王以后世称谥。是时诸侯犹未能遍及晋鲁大国也。鲁再世伯禽称鲁公;晋再世燮父称晋侯;曹、蔡皆四世未称谥;齐再世伋称丁公、三世得称乙公、四世慈毋称癸公、五世哀公不辰,而后称谥。则知所谓丁公者、长第之次也。《元和姓纂》、《姓氏考略》皆“以谥为氏”,不确。)(3)为孙姓所改。《三国志·吴志》注引《江表传》载:“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

4、或为于姓所改。《姓氏考略》注引《枫窗子牍》载:“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

5、或出自回纥族。杨士奇《东里文集》载:“丁鹤年,其先西域人(按:实回纥族),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国,因以为姓。”又:《中国人的姓名·回族》称:回族之丁姓,来自阿拉伯文“底尼”,意为宗教,促读“丁”音。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男子,为了表示对宗教的虔诚,常在名字之后缀以“底尼”(丁),如伊普迪哈鲁丁、奕赫抵雅尔丁、荻独步丁、职马禄丁(丁鹤年之父)、吉雅漠丁(丁鹤年之从兄)等,其后皆以丁为姓。又,现代保安族之丁姓,亦源于此。其先有名“加麦丁丁”者,意为宗教之美;或名“努尔丁”,意宗教之光。后取其尾音谐“丁”字而为单姓。

6、为明代元人名字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姓》:“明赐元人姓名:丹朱尔曰丁顺。”

7、清代高丽族亦有丁氏,世居思山县地方,见《清通志·氏族略》。

二、丁

丁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11省之汉族丁姓约占全国汉族丁姓人口72%。

丁姓起源:《太公金匮》载,周武王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当以国为氏,见《姓考》。系自姜姓,齐太公之子伋谥丁公,支孙以丁为氏。三国时吴国孙权因族人孙匡烧损茅芒,致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见《三国志·江表传》。宋时有无赖子于庆,欲依附丁谓(淳化进士,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晋国公)。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见《枫窗小牍》。明时西域人多名丁,入中原后,遂以名为姓。明时赐元人丹珠尔姓丁名顺。清时满洲人姓,世居辽阳。彝族姓。彝族尼质氏,汉姓为丁。清时高丽人姓,世居辽宁恩山。瑶、鄂伦春、傈僳、东乡、土家、保安、回、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丁姓名人:

丁复,始为赵将,后从刘邦入关,定三秦,破项羽,拜将军,封阳都侯。

郡望:济阳、济阴、陈郡、谯国、扶风、西河。

堂号

“驯鹿堂”:后汉丁茂,小的时候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他对母亲最孝,母亲死后,他自背了土筑坟,又栽了松柏在墓旁。白鹿从山上到墓旁守护墓。太守举他为孝廉,拒不受。丁姓又以“济阳”为其堂号。

一、丁dīng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乐亭,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湖北之监利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鲜、京、傈僳、鄂伦春、东乡、保安、彝、侗、苗、土家、高山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引《太公金匮》云:“武王伐纣,丁信不朝。丁姓始此。”

2、郑樵注云:“姜姓。齐太公生丁公伋,支孙以丁为氏。”归“以次为氏”之列。(按:谥法虽始自周,周自文王以后世称谥。是时诸侯犹未能遍及晋鲁大国也。鲁再世伯禽称鲁公;晋再世燮父称晋侯;曹、蔡皆四世未称谥;齐再世伋称丁公、三世得称乙公、四世慈毋称癸公、五世哀公不辰,而后称谥。则知所谓丁公者、长第之次也。《元和姓纂》、《姓氏考略》皆“以谥为氏”,不确。)(3)为孙姓所改。《三国志·吴志》注引《江表传》载:“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

4、或为于姓所改。《姓氏考略》注引《枫窗子牍》载:“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

5、或出自回纥族。杨士奇《东里文集》载:“丁鹤年,其先西域人(按:实回纥族),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国,因以为姓。”又:《中国人的姓名·回族》称:回族之丁姓,来自阿拉伯文“底尼”,意为宗教,促读“丁”音。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男子,为了表示对宗教的虔诚,常在名字之后缀以“底尼”(丁),如伊普迪哈鲁丁、奕赫抵雅尔丁、荻独步丁、职马禄丁(丁鹤年之父)、吉雅漠丁(丁鹤年之从兄)等,其后皆以丁为姓。又,现代保安族之丁姓,亦源于此。其先有名“加麦丁丁”者,意为宗教之美;或名“努尔丁”,意宗教之光。后取其尾音谐“丁”字而为单姓。

6、为明代元人名字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姓》:“明赐元人姓名:丹朱尔曰丁顺。”

7、清代高丽族亦有丁氏,世居思山县地方,见《清通志·氏族略》。

二、丁

丁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11省之汉族丁姓约占全国汉族丁姓人口72%。

丁姓起源:《太公金匮》载,周武王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当以国为氏,见《姓考》。系自姜姓,齐太公之子伋谥丁公,支孙以丁为氏。三国时吴国孙权因族人孙匡烧损茅芒,致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见《三国志·江表传》。宋时有无赖子于庆,欲依附丁谓(淳化进士,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晋国公)。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见《枫窗小牍》。明时西域人多名丁,入中原后,遂以名为姓。明时赐元人丹珠尔姓丁名顺。清时满洲人姓,世居辽阳。彝族姓。彝族尼质氏,汉姓为丁。清时高丽人姓,世居辽宁恩山。瑶、鄂伦春、傈僳、东乡、土家、保安、回、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丁姓名人:

丁复,始为赵将,后从刘邦入关,定三秦,破项羽,拜将军,封阳都侯。

郡望:济阳、济阴、陈郡、谯国、扶风、西河。

拼音:dīng

注音:ㄉㄧㄥ,ㄓㄥ

笔顺读写:横、竖钩

部首:
笔画数:2
结构:独体
繁简对应:
五笔:SGH
五行:
部外笔画:1
吉凶寓意:

更多知识More knowledge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进入页面;2、修改密码;3、填报须知;4、查看个人基本信息;5、志愿类别选择;6、填写志愿和修改志愿;7、填写或修改志愿结束后,单击页面底部的[保存并提交]按钮,则所填写的志愿数据将得到保存,保存即表示该批次志愿已经提交。

高考成绩要什么时候出来

高考成绩要什么时候出来

高考成绩一般都会在考后15天左右公布,不过不同省份查询时间有所差别,具体以各省份发布时间为准。并且全国各省份高考成绩公布时间有所不同,不全在同一天,但绝大部分省市都集中在6月24日、6月25日两天公布高考成绩,有些省份会更早一点。

别人正在查的姓氏

大学专业视频

  • 中共党史专业介绍

    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该专业主要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理论政策与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揭示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 小学教育专业介绍

    小学教育专业属于教育学门类、教育学一级学科,是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育专业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素养,能在小学及相关行业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 钢琴伴奏专业介绍

    钢琴伴奏作为一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专科专业,属于文化艺术大类中的表演艺术类,修业年限为三年。该专业的目的是培养了解钢琴伴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较好的音乐创造能力,从事钢琴伴奏、艺术指导、钢琴演奏、教学辅导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介绍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是一门专科专业,属于新闻传播大类中的广播影视类。开设该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影视多媒体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影视后期制作、影视包装设计能力,从事影视编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介绍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是一门互联网专业,属于电子与信息大类中的计算机类,基本修业年限为三年。专业主要研究仿真技术与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等方面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虚拟现实软硬件平台设备搭建,从事虚拟现实、开发、调试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更多内容
关注微信小程序

Top